如何设计出更贴合业务需要的微课大赛? ——“轻型发展·共创价值”中信银行第四届微课大赛

文 | 小欧 2023-03-04 12:11 发布者:小欧

一、项目背景

2015年以来,微课大赛基于其实时、实操、覆盖面广等特点开始被中国企业所引用,之后一直持续至今。也正因为它有效地帮助企业盘活企业内部知识,传承复制组织智慧,提升组织绩效。微课大赛这种形式,对于企业来说,开发出来的内容不仅符合一线业务需求,而且性价比高。最重要的是它符合未来人人共创组织知识与财富的理念,有效培养每个人的知识生产能力以及组织内协同生产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在金融业加大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肩负着为实体经济输血除淤的使命和重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叠加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金融科技蓬勃快速发展等新态势,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开拓新路。我行既要坚定不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要加快转型实现“强身健体”,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营挑战,力促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紧密结合我行轻资本转型的战略要求,帮助战略落地,将“轻型发展,共创价值”作为本次微课大赛主题,总行人力资源部与总行资产负债部携手推进本次大赛的举办和落地。

二、项目简介

截止2022年,我行已举办了四届微课大赛。本次第四届微课大赛以“轻型发展•共创价值”为题,设定了“增中间业务收入”和“降综合风险权重”2个参赛主题方向,初赛和复赛两个赛段。邀请了全国38家分行参与,各分行至少精选不少于3门微课作品推荐上报。最终一共获得了236份大赛作品,大赛专区活动参与人数13585,累计访问量238699(是第三届专区访问量的2.5倍),近五分之一的中信银行员工参与了微课大赛。

三、项目目标

大赛启动之初设定了3个目标:

微课内容更加贴合业务需要。本次大赛紧密结合我行“轻型发展”战略,内容聚焦两大主题,“增中间业务收入”和“降综合风险权重”。让大赛产出的课程围绕战略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方法、工具。让课程产出有价值,能真正解决大家在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难点、痛点。

微课资源能更有效地落地应用。产出的课程能被大家真正地应用起来。借助大赛的机制,使得产出的微课在大赛进程中,就让课程直接的受众进行学习、评价。去推动微课资源在各行之间的分享和流转,铺开课程的宣传范围,扩大落地面。

活动参与度进一步提升。通过趣味化运营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大赛、参与大赛以及愿意去推广大赛,在活动中获得更良好的参与体验。

四、项目设计

(一)项目设计过程

大赛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分行自行邀请讲师组织线下微课开发工作坊,对员工进行微课开发的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同时,总行提供统一的微课制作线上学习资源和相关模板制作工具。各分行辖内海选后择优报送总行人力资源部完成报名。初赛环节根据提报的作品质量,经过外部微课专家初评(选出前80)和内部业务专家2次评审(选出前50),得出复赛晋级名单。

复赛则按照“人气值:完课值:推荐值=3:3:4”的取分机制进行获奖角逐。


(二)困难和挑战:

提升大赛参与度。总行作为微课大赛的发起方,如何设计相应的机制、运营方法等,让本次大赛触达更多的一线人员是一大难点。让大家以最低的接收和认知成本,知晓大赛各个方面的信息,对活动产生参加兴趣,并且保证参与人在参与过程中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保证微课质量。大赛产出的课程数量是一方面,而课程的质量更是关注的重点。如何让大家制作出符合业务需求的好课,产出各个维度都达标的优秀课程,是本次大赛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保证大赛结果的公允性。大行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在参与人数上也远远超过其他行,导致在往年的评选中,大行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得分,获奖名额在大行之间聚集。大赛评选的主要目标是选出真正的好课程,优质课程。这就需要评审结果向课程质量倾斜,弱化运营活动带来的分数影响(如人气pk活动,人数多的大行更容易获得人气高分)。

加强微课的落地使用。本届微课大赛已是我行第四次举办的全行级微课大赛。在往年微课大赛的有力支持下,我们已获得了大量的优质微课,那么本届我们对微课大赛的期待也已经从追求数量和质量上,转移到更加重视产出成果的落地推动。如何能让通过大赛产出的微课被更多的人去落地应用,而不是让微课成为学习平台上的标配产品。

(三)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

项目设计的内容涵盖大赛各阶段的活动设计、积分规则设计、专区设计和教学评审设计等。其中,项目分为4个阶段,包含2类活动设计,分别是教学类活动设计、运营类活动设计。

其中,教学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线上的大赛H5专区和“中信银行e企学”的公众号。在专区,学员可以通过“资源中心”、“往届作品”“晋级获奖”等模块参与学习。其中“资源中心”包含3个大类21个小类(媒体设计类、内容设计类、页面设计类)的学习资源,总计126门课程;“往届作品”包含第一届至第三届总计65门优秀课程;“晋级获奖”中包含本届大赛的80强作品。在公众号上,我们在大赛初期以每周一篇“【微课W课堂】”进行知识科普,例如:什么是微课、凭啥那么爱微课、微课开发从0到1到9步必经之路、微课到常见选题等。总行同时也充分鼓励分行开展知识赋能活动。

运营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作品初评阶段和作品复评阶段。作品初评期间,专区设立了“制作参赛证”和“制作感谢信”2项运营活动。作品复评期间,专区设立了“人气PK”和“微路演”2项全员高度参与的运营活动。线下运营类活动,总行与分行紧密配合,开展了“试听会”的线下活动。

大赛专区的设计包含功能选择设计和视觉设计。其中功能选择设计需要考虑各功能模块层级的深度,尽量以3级为佳。视觉上试图传递本次大赛轻松、有趣的体验感。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还希望能给学员一个简单、易查的数据看板。每个人和组织都能快速地看到自己和组织当前的个人排名和头部选手组织的排名。

不仅仅是专区,我们所有配套的周边、宣发物料都是一样的风格。让学员能够沉浸式体验学习乐趣。


积分规则的设计包含个人积分和团队积分两类,其中,个人积分的激励包含学习态度和活动参与积极性两个维度,其中,“自学课程”的积分是鼓励学习态度的。而“晋级微能力”和“任务打卡”的积分是鼓励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所以,如果员工是乐于分享善于总结的类型,他可以通过参加比赛获得的优异的成绩来获取高额的分值;如果员工是喜欢学习的,他可以通过学习各类课程获得对应的学习积分;当然如果他善于表达且热衷分享,那么分享类的积分也可以给他的个人成绩增光添彩。

在团队积分中,我们以“提交海选材料”和“宣传物料”两个积分类别,促进分行的组织参与度。


教学评审环节我们秉承专业的人评专业的东西,因此按照外部微课专家评审+内部业务专家评审组合评审的方式进行。两类评审分别使用不同评分维度的表单,从而试图获得更合理的评审结果。

(四)机制和工具创新

在这次项目中,我们采用了机制创新和评审工具创新。

机制创新。机制包含初赛和复赛环节实施的两大机制。

初赛环节,为了提升各分行的活动参与度,扩大大赛的宣传势能。我行设定了相应的组织积分,凡是能提交海选材料(活动通知和新闻通稿)和不同的宣传物料(推文截图、宣传视频、H5链接、线下易拉宝摆放)均有不同的积分奖励。这让各分行的初赛宣传行为从自觉发起变成了有机制引导。

复赛机制创新则是充分思考了我们到底期待达成的运营结果是什么,答案是让做出来的课有更多的人使用,同时也能让有用的好课浮现出来。所以基于这个目标,仅靠常用的人气PK、专家评审等方式,不足以让微课能真正的被适用者使用起来。于是我们又开始了继续的思考,当出现哪些信号时才能证明课程被合理使用了呢?思考后,可能是有人能把课坚持看完,有人学了课之后愿意推荐给他人。

于是我们拟定了一套新的机制,复赛结果按照“人气值:完课值:推荐值” =3:3:4 的方式进行计分。而这三个比值也对应着复赛中的3类活动——人气PK、微路演和试听会。

其中,借助微路演活动让50强的作品主创团队通过大赛专区的“拉票神器”工具,吸引相应学习者参与学习,每学完一门课就能产生相应的完课值成绩。

借助试听会活动,让各分行在50强作品中选择不少于3门的非本行微课作品在辖内组织课程试听,每门课程须邀请3位对应学习对象完成课程试听,并填写试听反馈表。这一机制一是满足了课程的跨行流转:以往虽然学习平台上也会出现各家分行贡献的知识力量,但是本行学员还是更容易去学习本行课程。而我们希望大赛项目组真正地去发挥平台优势,能够让各分行借着机制的原因主动先去做他行课程的尝鲜。在制定本行的在线学习资源应用计划时,也更能熟悉他行贡献的学习资源情况。

评审创新。在80强进50强时,我行召开了线下评审会。为了保证评审的顺利进行,我行预备了3个评审方案。其中1个方案作为网络条件极为恶劣的保底方案—即单机观看作品,纸质评审单打分。第2个方案是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浏览微课,纸质评审单或者问卷系统打分。第3个方案则是让打分和观看在同一系统中实现,同时优化评审体验。最终我们选择了体验最好的方案3,也是由供应商临时定制开发的。该方案较以往的评审方式相比,共实现了4点优化。

1.方便进行查看检索。评审能非常方便地查看到除作品外的其他课程相关信息,能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评审的课程。

2.给出评审的决策依据。评审能轻松地看到所评课程的排名情况。有时可能先评审的课程容易打高分,越往后打分会更加手紧。通过排名的查看,让评审再次对打分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对于觉得分数不合理的,可以通过排行榜快速进入课程进行改分。

3.防止打分遗漏。每当评审完成一门评审,就会在课程标题附近显示评审分数。这样能让评审及时辨别是否已经完成某门课程的评审,不产生遗漏。

4.降低打分错误。因为评审规则中存在两条一票否决制的问题,借助系统能让一票否决制的机制更加顺畅落地,同时当产生一票否决时也会强行要求评审者写出否决理由。规避即否决又没有相应解释的情况,也能进行更谨慎的打分。


(五)设计亮点

首先,在本次大赛中,我们更关注与每个参与者的互动,以及他们的引流作用。以往,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各分行的组织表现上,而忽略了每个参与者的个人价值以及他们的互动需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传播能力都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任务中心设置了3个有典型代表的H5活动,来发挥参与者的个人传播力,实现引流。

活动1:制作参赛证。参与者可以通过H5定制自己的专属参赛证,生成一张含有个人照片/头像、参赛段位及优势技能展示的图片。参赛者将参赛证图片转发至朋友圈并截图回传微课大赛专区,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个任务旨在对微课大赛做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大赛、了解大赛,扩大本次大赛的宣传覆盖面。

活动2:发送感谢信。通过H5定制上级领导感谢信。输入收件人及信件内容,则会自动生成一封信件图片。参赛者将感谢信图片发送给领导后,截图回传专区,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参赛者可以感谢直属领导对参赛的大力支持,并邀请他们提供专业的建议与指导。相当于对领导做引流,引导他们增加对本次微课大赛的关注度。

活动3:制作拉票神器。参赛者可以通过H5定制自己的拉票海报,会自动生成含有微课名称、推荐人、推荐语,及含有课程截图的海报。发表朋友圈后,截图回传专区,同样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个任务旨在引导参赛者对自己课程做宣传,通过个人的影响力,来提升自己课程的影响力。

第二,评审更加公允。在复赛的评审机制中,减弱了人气pk的分支占比,增加设置了40%的推荐值。即由每家分行来组织内部的课程试听会(必须选择非本行产出的课程),对试听的课程作出评价打分。另外,还设置了30%的完课值,即每门课程被完成学习的情况,将此换算成相应比例的得分。这些举措一是让更多的好课浮现出来,得到大家的关注;二是减弱大行自带的特定优势,让更多的他行课程都被看到;三是课程受众对课程做出试听评价,评审结果更加公平,更具代表性。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系统化的评审工具,实现评审人员在线观看,在线评分。后台人员实时调分,检测每个课程得分情况,可追踪到具体的评审人。还能实现一门课程多人评审、交叉评审取平均分。一方面避免了常规方式中人工统计的分数误差,另一方面优化了评审流程和体验。

第三,总分行联动宣传。大赛的运营宣传工作不完全由总行组织,将大赛的宣传和运营进行任务分解和下放。让分行在机制的推动下也加强宣传推动,让宣传和运营更加接地气,让运营更贴近各分行实际情况,让宣传更全面地触达每一位参赛者。

第四,配套活动专区。我们设计了配套的微课大赛运营专区(集成H5),该专区的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1)传递大赛的各类信息(活动信息、获奖信息、往届作品信息等)

(2)成为PK数据的看板平台。

(3)互动活动的参与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专区中,设计了这几个核心模块功能:

大赛介绍:展示本次大赛简介、赛程赛制、微课标准、奖项说明等信息。

资源中心:提供资源下载支持(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微课制作软件、图片素材等等)

任务中心:开放多个活动任务

往届作品:展示往年获奖微课(可直接点击播放)

人气pk:展示课程内容,并开放投票功能

晋级获奖:根据不同阶段,公布晋级名单

个人中心:查看个人所获积分、所学课程数量等

排行榜:查看个人与所在行排名

在开发专区时,我们对平面设计做了如下关注:

(1)定制化设计。我行邀请了专业的游戏UI设计师,对专区内各个元素进行了定制化设计。舍弃了往期标准化、模板化的传统专区,旨在给到本届参赛选手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2)强调竞争感。为了强化竞争的氛围感,把个人和团队的能量排行榜放在了专区的黄金视觉位置。不仅展示个人的积分排行,还展示分行之间的排名情况。


(六)项目的效果评估方案

本项目主要从大赛参与人数、课程质量和课程学习人数这3个维度进行评估。

首先是大赛参与人数,主要根据专区的点击率等多数据对参与人数做客观地分析评估。经统计,专区浏览量近24万,较去年同类型数据相比提升了2.5倍。从分行总积分来看(分行总积分为分行所有参赛人数积分累加),最高分为47158,其中有5个分行积分达10000以上。

第二,课程质量。在课程质量的把控上,也体现多维度评估。首先是微课专家与业务专家的共同评审,评审分数取平均值。并且,不管是微课专家还是业务专的家评审中,都使用了交叉评审的方式,使得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对课程质量加强了把控。并通过评审系统自动计分、统计,评价过程公正公平透明。其次,通过试听会活动,增加来自课程目标受众的评估,学习完课程后进行打分并撰写评语。共收集来自数十家分行百余份打分结果和评语。通过这些层层机制的设计,最后筛选出的课程质量是优中选优的结果。

第三,课程学习人数。据后台统计,专区个人总积分中最高的个人为548分(专区中自学一门课的积分是2分;1个打卡任务是10分,共3个任务;每次晋级20分,共计3次晋级),由此可见该选手不光是参与了我们的所有专区活动,而且还认真地观看了我们所有的课程及参赛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微路演中的完课值来体现,该活动中70强微课的作者进行微路演,在全行对课程进行推广,发动更多学员观看学习,留下评价反馈。

五、项目实施

(一)项目的实施过程

本次项目,我们共分为四大阶段,分别是:全行申报、作品初评、作品复评、评奖宣传。具体的实施节奏和内容见下表。


(二)项目管理方式:

采用了动态的设计管理。大赛初期有整体的设定规划,但是也留了灵活应对实际情况的口子。比如复赛如何举办,一定程度取决于初赛的结果。如果专区活动参与数据一般,那就得多设计一定的引流活动。如果初赛提报的成果一般,那就得加强复赛的教学支持。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挑战及应对方法

挑战1:专区访问量低。初赛阶段,专区访问量不高。所以后续在复赛阶段,制定了更多需要在专区上完成的活动,同步配合线上宣传——企业公众号 发布我们最新的活动的。

挑战2:分行参与度低。一度分行在初赛的活动组织运营上,参与度也不高,只有十几家分行提交。后来通过制作分行初赛海选情况的集锦视频、海选地图海报等线上线下混合式宣传物料宣发来促进参与,同时会配合我们专区的动态分行积分排名,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挑战3:专区开发进度迟缓。原计划大赛活动上线前,就完成所有模块开发。后来考虑到紧急开发容易带来使用bug,就重新调整了开发计划。比如,会影响学员正常参与的环节:“积分榜单”、“制作参赛证”,“自学课程”;一些活动运营类的模块,我们在专区也留了位置:“感谢信”、“拉票神器”、“人气PK”等。

挑战4:项目的临时起意。整个运营期间,经常会有更好的运营策略和方法出现,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体验选择了迭代尝试的方式 。例如在初赛的业务评审环节,原计划采用纸质或电子的评审表进行打分,可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评审数据的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临时决定开发一套线上评审工具。在执行时,我们按照保底+优化+冲刺这3个层级标准,进行了方案准备。

挑战5:学员参与体验优化。如何能让学员更能理解参与规则,参与过程中路径更短且简单,是伴随项目始终的挑战。小到1个运营活动H5的设计,大到1个运营专区的设计。我们在发布前,都邀请了一定数量的人进行了友好性测试,保障小程序的运行及用户体验是流畅自然的。同时也对大家的共性问题设置的专门答疑的模块,方便我们随时监控舆情以及及时为学员的解答疑惑。

(四)项目实施的主要收获

获课层面。收到参赛课题“增中间业务收入”和“降综合风险权重”两个主题方向的微课作品236个,评选出大量深受员工喜爱的微课作品。下表展示部分作品。


宣传层面。赛事运营期间,共计24万人次参加了课程学习和互动。


经验层面。收获了一套可行的项目运营方案,进一步证实了好的机制对学习项目运营的推动作用。

六、项目实施效果

(一)项目实施成果


近五分之一的中信人参与到了本届大赛中。专区浏览量近24万,较去年同类型数据相比提升了2.5倍。专区个人总积分在200分以上的员工有50多位,个人总积分中最高548分(专区中自学一门课的积分是2分;1个打卡任务是10分,共个3个任务;每次晋级20分,共计3次晋级),由此可见该选手不光是参与了我们的所有专区活动,而且还认真地观看了我们所有的课程及参赛作品。分行总积分中最高为47158,其中有5个分行积分达10000以上。个别的分行几乎达成了全员学习的状态,其中学习的时间段也基本集中在了上班的路上,中午午休以及下班途中,真正地实现知识碎片化学习。

(二)项目的成本节省情况

大赛依然是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中投入性价比较高的方式。本次大赛共花费21-22万左右,产出236门作品,平均每门作品的组织花费在一千元以内。

七、项目总结

(一)项目实施的方法论总结

迭代思维。比如在专区的开发过程初始,计划在大赛开始前就完成所有功能模块的系统逻辑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开发。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导致项目组迟迟不能投入具体的系统制作,始终停留在规划阶段不停调整。在复盘反思的过程中,迅速转变思维,快速开展大功能模块的设计,坚持先框架,后细节。对于处于赛程中后阶段的功能,随着大赛的推进,做同步的调整和设计。

机制决定效果。由于在初赛阶段没有设计具体的机制,学员的整体参与度表现一般。在复赛中,加入了多种活动及运营机制,学员的参与度与热情被点燃,整体氛围呈爆发式增长。

以用户为中心。活动的设计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用户是否能快速理解活动规则,参与用时是否简短,是否能轻松查看同伴的互动表现。基于这3点,任务中心的几个活动都是基于此进行设计。易理解的活动规则:根据H5指引进行内容制作→转发→截图→上传系统获得积分。用时简短:完善的活动流程,在模板化定制的基础上,用户只需输入个性化内容,即可生成相应图片。查看同伴互动表现:积分排行实时更新,方便了解他人参与情况。

(二)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创新点

更关注与每个参与者的互动。设计多个互动型任务,增强互动。同时,借助个人影响力进行推广引流。

评审更加公允。从多个方面推动公平、公正的实现。一方面,通过相应的机制,让得分向优秀作品倾斜。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评审工具,减少误差,增加评审轮次,保证得分公平性。

总分行联动宣传。让一部分宣传由分行组织,让宣传更接地气,更贴近参与者。

配套活动专区。集成化的大赛专区,多样的功能模块,为参与者创造良好的大赛体验。

(三)项目的经验和教训

依赖数字化工具完成数据处理。减少依靠表单进行的活动数据的流转与核对。比如大赛过程中的报名信息、各阶段的作品评审、作品得分信息、积分统计等等,往常都是靠excel表单进行人工录入,统计与核对,非常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也不方便数据在多个角色之间流转。借助数字化工具,解放人力的同时,极大程度地减少误差,优化了流程,提升了数据统计的效率。

运营创新化的探索。鼓励保持探索的心态,但是尽量避免方案的临时改动。每一次方案的改动,都需要相关方重新进行落地的论证。有时一个小改动,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体方案的完整性、可靠性,耗时耗力。

紧急项目的优先级抓取。对于时效性很强的赛事项目,在项目启动前就需达成共同判断任务优先级的共识。尤其是项目主导方,需时刻进行任务优先级,并进行合理判断。在本次大赛中,留给专区开发的时间比较少,功能模块多,系统逻辑复杂,所需制作素材多样,这种情况下,任务轻重缓急的划分则显得更加重要。

参与质量的提升。复赛阶段分行提交的试听表单里,有一部分数据的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课程的试听受众选择不恰当。比如部分分行寻找的课程试听者是管培生(缺少业务经验),没有直接落到课程的直接受众上。另一方面,试听者对试听评语的撰写过于简单,可借鉴、参考的内容比较少。常见的评语如:为课程点赞;非常优秀的课程;简单明了等等。这一部分还需要新的制度与机制来进行干预、完善。

(四)项目下一步的展望

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让微课资源能更加有效的落地应用”为目标。继续思考和业务部门、各分行之间,如何进行有效配合,提升配合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激发学员出于业务需要的参与使用。

中国银行


企业标杆金奖

全国数字化学习应用

  • 在线客服

  • 联系电话

    18611157008


  • 关注我们

企业数字化学习专业媒体平台

很感谢您耐心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企业数字化学习专业媒体平台

很感谢您耐心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企业数字化学习专业媒体平台

方法一:
方法二:

扫描上方二维码,直接联系顾问

企业数字化学习专业媒体平台

很感谢您耐心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